【營建】推動人本規劃師培育計畫-課綱委員會趙家麟委員 (二)

Written by on 2024-01-15

特別來賓:趙家麟(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院長、地景建築系教授)

公共通行空間關乎社區的生活,為通勤通學廊道、校前廣場、人行街道、公園綠地、街廓轉角等,影響社區每日生活與社交的空間。培訓成為種子教師,建立藉由人本規劃師制度推廣,使更多人共同參與共同凝聚共識後才得以促成。

趙家麟委員對於街道環境的改善,您覺得這個計畫可以改變什麼或是提供什麼樣的幫助呢?

「交通工程師認為把馬路建好,人行道及車道分開,交通順暢,才是現代化的宜居城市,但真的是這樣嗎?」想法恰恰相反,他認為城市是為了「人」而建造設計,城市街道的主角應該是人而不是四輪汽車。花了很多時間研究人為什麼需要公共空間、及人們如何使用這些公共空間,並且嘗試用不同方法與城市居民溝通,他相信「要改變一座城市,首先要改變住在城市裡的人的想法」。除了與市民溝通交流,作為一位建築師,面對公共環境工程,他也只能不斷的倡議、說服歷任的市長,並堅持推動每一年減少城市3%的路邊停車位,轉作為小型的車格公園(Parklet),將街道一小段、一小格的收復,再組織成適宜友善的街道。

把「人」的活動放回街道設計之中:街道空間重新分級的方法

回到台灣街道的現況,目前的道路分級只有快速、主要、次要、服務道路,即是以車流的速度來分類道路形式,忽略了街道上其他使用者的需求。因此趙家麟提到幾年前曾協助內政部營建署以「完全街道」及「通用設計」的概念進行道路人車優先分級設計的研究,完全街道的目標即是考量所有使用者,調整彼此的優先等級。

市區道路通用設計定義的使用者,市區道路行人環境通用設計理念推動手冊,因此道路分級的界定,將轉向以行人的活動強度來評估「人車優先等級」,而同一條道路,也會因為各路段周邊的使用行為、活動強度而有不同的特性,所以透過如下疊圖的方法,能夠界定出不同路段的人車優先等級,才能進行合適的道路斷面設計。

道路層級與斷面綜合分級三層次

這份研究是針對人本街道環境改善的開始,趙家麟訪談時提及,原先很希望能夠透過這份研究推展到立法的階段,但推動立法的冗長時間會讓計畫執行受困,這其實是一項長久的社會改造工程,我們都還在尋找各種車輛與行人之間的平衡,未來若能夠實質地在相關法規上進行調整,全面檢視我們的街道系統,才能一步一步地邁向人本街道。

交通量減半計畫:居民參與改變交通環境

除了等待法規的調整與基礎環境的改善之外,我們問道:倡議人本環境的市民團體們,能夠要往什麼方向爭取改變? 將城市的空間還給「人」、需要城市每一個人的力量。

運用「心理回收」策略,讓居民自發性的參與交通上的改變,而這個計畫的最後一個階段則即是實際的物理回收:將交通空間轉換為社區活動空間再利用,把使用街道的權利還給住在城市的「人」,能好好地、安全地過生活。必須讓人們開始討論公共空間、使用街道,「在公共空間討論公共生活」,只有當住在城市的居民都希望城市朝向友善、適合步行,政策才有可能改變,進而塑造不一樣的街道面貌。趙家麟提醒我們,政府無法解決所有的交通問題,而這也是每個居民的責任,讓我們的城市能真正的實踐人本環境。

▍Podcast聆聽(歡迎訂閱/重聽)

YOYO Live Show 樂活街道-自在同行
apple podcast
spotity 

Tagged a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