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台北訊】《天工開樂》聆賞後有感

Written by on 2023-12-08

撰文/王銘裕

「天工開樂」,一場因疫情延宕了三年的特別企劃,終於在台灣表演藝術活動蓬勃復甦的疫後,呈現在國樂樂迷面前。這場音樂會的發想,源自於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最知名的科學著作《天工開物》,全書記載了明朝中葉以前古代的各項工農技術,分為三卷18篇,並且附有百餘幅插圖,描繪了130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名稱、形狀、工序,是一部被譽為「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」的曠世巨作。科學技術史學家潘吉星在《宋應星評傳》評析宋應星的自然哲學觀「天有五氣、以有五行」,亦即水、火、土、金、木五行。五行由相應的氣所產生,而五行經過氣與形的交互作用,逐漸生成演變,生成了各樣植物、產生了各種物質,進而得以製作多樣的民生器物。

臺灣國樂團特別邀請由臺灣、香港、新加坡三地作曲家王乙聿、伍卓賢、王辰威聯手打造,根據《天工開物》的自然哲學觀以「金」、「木」、「水」、「火」、「土」為題,連同「序曲」和音樂會終章「五行之運」為音樂會創作了七首全新作品。三位皆為台灣樂迷所熟悉且活躍的中生代作曲家,加上指揮大師簡文彬的客席,如此陣容極具號召力。演出當天為避免錯過音樂會開場,早早就來到台灣戲曲中心,未料停車場已高掛「滿位」,果不其然,前來聆賞的觀眾是如此踴躍。

音樂會全長70分鐘,進行採無中場休息。節目內容依序為「序曲、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、五行之運」,從曲序安排而言,七首作品依序相連,樂曲效果上頗有起承相應之感,七首分別由三位作曲家個別完成的作品,猶如一部多樂章的完整大作,一氣呵成。而從創作手法上來看,還能體現三位作曲家各異的創作手法與樂思,而呈現出配器與音樂語彙的多元表現,精彩無比。

藉由音樂作品的聽覺感官來表現兼具抽象與具體的「五行」,可說同時挑戰作曲家的創意,也考驗著觀眾的想象力。三位作曲家以各自擅長的作曲與配器手法,描摹出金的清脆延展、木的多變堅韌、水的靈動滋潤、火的熱烈輝煌、土的沈穩厚實,以五行所具有的物質特性、聲響,以及文化意涵,令觀眾更能親近作曲家創作意圖。

整場音樂會中,樂團凝聚力極佳,並且能在指揮簡文彬的引領下,不論力度或音色的層次上都有著極細膩的變化表現,各聲部間平衡清晰,音樂線條優美,節奏靈動,樂曲速度轉換暢達,情緒堆疊有度,張力跌宕。各個樂器的獨奏樂段也都相當出色且具表現力。另外管風琴演奏家劉信宏的精湛演奏,也大大豐富了樂團的音響色彩,整場演出感染力十足,深觸心弦。

音樂會進行當中,觀眾數度為精湛的演出而在樂曲間響起掌聲,簡指揮總以風度微笑來回應觀眾的熱情,而終場的熱烈掌聲更顯見觀眾的高度肯定。也印證了成功的音樂會的三個必備條件不外乎優秀的樂團、作品與指揮,這場遲來的「天工開樂」無疑是精彩成功的。

本廣告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贊助

Tagged as